English

慎称“国际化大都市”

1999-04-19 来源:光明日报 汪长纬 我有话说

雄踞中原的重镇武汉重新定位为“现代化开放型城市”。之所以称之为“重新定位”,是因为该城曾经定位于“国际化大都市”。然而,热闹了一阵子后就没有了下文。而今重新定位,看似“降格以求”,实则扎实进取,对武汉的建设发展,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。这种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,对其他热衷于建设“国际化大都市”的城市来说,也是一个警示和提醒。

应当承认,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,但是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。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许多城市相继把自己的发展目标定位于“建设国际化大都市”。

“建设国际化大都市”,既需要相当的物质基础,又需要一定的社会、历史条件,更需要长期的发展过程,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。换言之,国际化大都市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,而不是凭借人们的主观愿望。当今世界能称得上“国际化大都市”的城市屈指可数。据权威资料显示,目前全球公认的国际化大都市只有14个,除了美国的纽约、芝加哥、休斯敦、波士顿、洛杉矶、旧金山等6座城市外,英国、法国、德国也各自仅有一个(分别为:伦敦、巴黎、法兰克福),更何况处于发展中的我国呢?

去年底,一批著名的城市经济问题研究专家聚首上海时坦言,在我国城市中,除香港外只有上海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建设发展,才有可能成为“国际化大都市”。这就是说,“国际化大都市”对上海也仅仅意味着是个发展目标,而不是现实。但是近些年来,轻言要把自己建设成“国际化大都市”的城市屡见不鲜,据统计,全国有43座城市提出了这个目标,不仅省会城市,就连一些中等城市也打出了这个旗号。一个国家有这么多城市要成为“国际化大都市”既不切合实际,也不可能实现。

城市问题专家们认为,“国际化大都市”是有其客观标准和基本要素的。比较一致的看法是:它应当是区位经济、贸易、金融的中心,是众多跨国公司和财团总部的所在地,是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地,是主要的制造中心,是世界性水陆空重要交通枢纽,第三产业高度发展,人口规模一般在300万以上,等等。区位优势、国际性港口贸易、金融保险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、重大区域性现代化基础设施和服务行业国际化服务等,都是“国际化大都市”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。

确定城市建设发展的目标,实质是城市功能的定位问题。定位正确,就会一切从实际出发,使城市健康、快速发展,为人民群众提供日益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,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。反之,就会步入歧途,比如有些城市好大喜功,脱离实际,只注重包装,大搞形式上的现代化,不仅劳民伤财,而且留下严重的后遗症,到头来,欲速不达,骑虎难下,甚至图虚名,招实祸。据媒体披露,珠江三角洲就有大型机场5个,从南京到上海这一段长江流域,在建码头就多达百余个,明显超过实际需要。显然,这跟许多城市功能定位过高,盲目追求“高起点规划”、“超常规发展”不无关系。

城市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,不要轻率定位“国际化大都市”。对此,城市的管理者和建设者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